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含蓄而隽永的《美味情書》(lunchbox)


美味情書(lunchbox)是一部含蓄而隽永的小品。電影的角色不多,主線之外,支線亦不多,連場景也只是女主角lla房、男主角Saajan的公司和印度擠迫的火車車廂。片長只有105分鐘,內容並不複雜,情味卻含蓄有致,主題亦深刻而隽永,令人難忘。

電影的主線是男女主角因飯盒送錯地址而互傳書信的經過,透過這種原始的溝通方式,令男女主角平淡的生活牽起了漣漪。事實上,資訊科技已改變我們溝通聯絡的方式,片中Saajan的下屬Shaaikh看見他在飯堂看信,問他為何不用電郵,正正指出了現代人生活的重點:抽走了資訊科技這個元素,還原基本步,書信往來,才可真情流露。因為電郵可以不斷傳送,但是書信只可每天一封,人必須把握機會,直抒胸臆,唯陳言之務去,方出溝通的可貴。於是,電影中的男女主角透過藏在飯壺底的信,真誠地訴說生活中的瑣碎事情,彷彿為人生的苦悶打開一道缺口。對於連電郵都不用的現代都市人來說,寫信和收信的感覺越來越淡了,但說到主角感情的「軟着陸」,看了這段情節必然有很大的共鳴。

電影的主題是,自稱孤兒的Shaaikh在火車上對Saajan杜撰他的媽媽說:「上錯了火車,反能到達目的地。」電影未段,女主角lla又再提一次。這句精警的說話,不正正是戲中主角的寫照嗎?男主角Saajan喪妻後只剩下他自己面對生活,而生活卻是枯燥乏味的,每天不是圍著文件在報告,就是踏上擠迫的火車回家,連僅餘的午膳時間,也要吃著由快餐店每天送來的刻板飯菜。他的生活彷彿只剩餘空虛,所有充滿活力生氣的人和事都與他無緣。直至有一天,他打開四層的飯壼,空氣中登時滿溢飯餸的香味,他躊躇,左思右想,不曉得每天平淡地吃着的椰菜花怎麼會變成香氣撲鼻的菜餚?結果,他不期然選擇了改變。另一邊廂,女主角lla是個印度中產家庭少婦,每天都為丈夫準備午餐。雖然她每天都聽從住在大厦高層的Auntie意見,炮製美味餸菜,並時交到運送老伯的手上,但從來都得不到丈夫的一句衷心的讚美。一天,她如常在廚房烹調美味菜式,並將手上飯壺交到號稱有高達99.8%準確度的送飯系統託運。可是,可信的系統竟出現誤差,把飯壺送到男主角工作的地方。更不可思議的是,送回來的飯壺是空空的。她原以為丈夫肯定她的廚藝,冷不提防他只拋下一句:椰菜花今天很好吃!她始知道原來世界上沒有甚麼是可百份百可信賴的:飯壺送錯地方了!

如果,她選擇向管理公司投訴,故事便告一段落。可是,她在飯壺底留下一張便條,給男主角道歉。由是展開了每天一次的書信往來,在這段每天都企盼的日子中,他們產生了一種微妙的感情牽連。這個時候,他們互相欣賞的層次越來越高,再不只限於食物上,男的就像遠方一位智者;而女的則像身邊的知己。

電影著墨含蓄,例如說到男主角Saajan自嘲在家中嗅到父親的氣味,車上有人讓座給這位阿伯,顯然覺醒自己暮年已至,已過了追尋理想的年紀,無奈而帶點唏噓。電影情味隽永,電影的中段描述男女主角書信交往了一般日子後,Saajan在信上寫上「不如一起去不丹」,驀然將二人的情感提升起來,儘管他們只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筆友關係。Saajan這個大膽的建議最後未能如願,可是卻激起了IIA追尋理想的決心,她變賣了結婚首飾,決定和女兒去不丹。而男主角Saajan退休後本想離開居住地,可是上了火車,卻到不了目的地,選擇重過刻板生活,二人正好一正一反地呼應了電影的主題:「上錯了火車,都能到達正確的地方。」此外,電影最含蓄的一節是女主角反過來主動邀約見面,觀眾原以為應是全劇的焦點,正等待二人見面的情景,可是導演卻舉重若輕,決定不讓他們二人見面,反倒含蓄地藉Saajan的信交代他的心路歷程。這神來之筆,就像戲劇的「反高潮」手法一樣,把觀眾輕輕地帶進思考的大海中。

德國哲學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談論電影時曾說:「電影一方面延伸了我們對統治着我們生活的必需之物的理解,另一方面又保證了一個巨大的意想不到的活動領域。」[1]電影的可貴之處,是把一些生活中原以為平淡不過的情節,重賦予新的意義,有時甚至能給人一種震撼感覺。正如這部電影,只把小人物平凡人生中的某個段落,藉着特定時空和場景,將人生主題娓娓道來。我們坐在黑暗之中,原來可以「一粒沙看世界,一朵花見天堂」的。筆者不同意《美味情書》內容單調,平淡如水,反覺得導演刻意用這種調子去反映人生畢竟快樂的日子少,苦悶的時候多,例如每天吃飯,男主角都坐同一張櫈子,鏡頭總是正面捕捉他的表情。唯一一次例外,是電影末段男主角看到邀約的內容時,鏡頭是從側面拍下他的神態。電影的優點就是如此,把生活中很多被忽略之處,如慢鏡頭般再重播出來,令人看後回味無窮。如班雅明所言,「電影的出現隨即以『十分之一秒』把這個『監獄世界打破。」[2]說真點,平淡一句或一個畫面,帶來的效果直如引爆炸彈,令人震驚。

或許,有人仍在爭論男女主角的感情關係,究竟有幾多是愛情,有多少是友情?然而,有時候,人生就像登上一列火車,火車由總站開出,你途中上車,坐下欣賞沿途風光,忽爾發現坐在你的對面的是個老頭子。未幾,你們傾談起來,天南地北,無所不談,非常投契。正當你想進一步說到自己的經歷時,他卻說到站了。於是,你們互相道別,說聲「再見」,然後火車繼續前進,你從窗口看出去,只看到他的背影湮沒於人群當中。人際關係就是如此,緣份因果令你和他變成父子,他和她結成夫婦;她和她又成為母女,每一段人生都與另一段人生在某個時空裏重叠交織成錯踪複雜的關係,就如擠迫火車上人與人的相遇。

《美味情書》正是從食物中體味這種關係。





[1] 張東旭、王斑譯,班雅明著:《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出版社,2012),頁313
[2] 同上,頁3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