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是主場,也是作客



是主場,也是作客

上星期六(26/7),突從whatsapp收到「主場新聞」要即時結束營業的消息,極為震驚,也感氣餒。我的震驚是因為連高度標示新聞自由的網上新聞媒體都敵不過政治低氣壓,要即時離開主場,更遑論其他完全仰仗廣告收益的傳統媒體,幾乎完全無力捍衛新聞自由了。至於,香港號稱國際都市,卻連這樣一個小本經營,格調清新高雅的另類網上新聞媒體都容納不了,叫我們這些想深入了解時局的讀者群,着實感到氣餒。

據蔡東豪說,他想「為香港做點事」,做一點正當的事,可是環境不許可。究竟現在是一個怎樣的環境,他沒有說,只強調不是陌生,而是恐懼。原來香港已成了一處令他,甚或其他「正常公民」都感到不安的地方。筆者去年暑假正正有此感覺,當時特首梁振英老遠走到天水圍接見市民,社區會堂外,卻有一班黑勢力與示威人士對着幹,那場面令筆者這個「正常公民」很是恐懼。不幸地,這一年下來,社會不但沒有消弭這種不安感覺,反之一連串打擊新聞自由的事件,如劉進圖遇襲,李慧玲調職,報章被抽廣告,「佔中」被輿論不斷打壓等,加上「主場新聞」夭折,都令社會的這種恐懼氣氛蔓延下去。不需多久,恐怖將代替恐懼,白色恐怖的氛圍將會滲透到香港人的生活裏去。我城昔日的自由將一點一滴溜走,主場的優勢將會漸次消失,作客的陌生感覺會如影隨形。

又據蔡東豪所說,「主場新聞上月平均每日『獨立瀏覽人次』(Unique Visitor)30萬人。雖說這些數據與瀏覽讀者人數不同,但亦揭示了一點,就是「主場新聞」的網站,結合了智能電話,成了一部份香港人每天茶餘飯後,行街搭車的瀏覽習慣。須知道改變讀者的閱讀習慣是極為困難的的一件事,從以往傳統紙媒,過渡到網上媒體,都要藉智能電話的普及,才真正改變一代人的習慣。更何況是踏前一大步,再把這一代人,由每天早上在互聯網上看報的習慣,改為每天任何時刻,包括等車、等人,等食飯;坐車、坐船,坐厠所,都在看「主場新聞」。可見兩年來,「主場」對一眾網民影響之深。

其實,「主場新聞」之所以這麼吸引,原因是其內容不純是社會時事,而是時而政治,時而文化,時而藝術,熱門新聞固然每天更新,冷門新聞如北歐一個藝術展也有介紹,內容之寛濶,實非傳統報章要照顧市場需要可比。而作者亦來自五湖四海,有博客群的文章,也有轉載文字,更有讀者投稿,果真是天南地北,無所不談。這形式類似一些清談節目的「網上文字版」,不同的博客,不同的讀者,不同的視點,不同的表達方式,總之,內容五花八門,豐富熱鬧,而且,沒有了傳統報章的字數和版面的限制,作者可以在此暢所欲言,而看的人又不用像以往般,要定時追看專欄和評論,大家隨心所欲,幾時愛看,便登入看過夠,看完還可以加些評論,甚或如筆者般,手癢難熬,也投他一兩篇稿,滿足一下發表慾。最重要是這是無償投稿,沒太多顧慮,文章只要有可觀性,「主場」便照登如儀。不用太多計算底下,任何人都可以寫,都可以看,寫的看的都過癮,是自由自在的一個文字平台。因此,「主場」封場後,這星期很多讀者如我都悵然若失,拿着手機仿似找不到焦點,像作客一般陌生。另一方面,作者如我亦不是味兒,不知手上的文章完成後可放在哪一個值得信賴的主場上發表,而不會瞎寫亂投,把好好一篇文章,變成一個作客的人,躲在暗角無人知曉。

夢裏不知身是客,原來香港不是我們的主場,從來都是一個借來的地方,我們都是過客,沒得話事,不但選電視台,沒得選擇,現在連選新聞媒體都不可以,將來選特首,都可作如是觀。






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逆權大狀》(The Attorney):雞蛋與高牆之間



電影《逆權大狀》(The Attorney)內容以前總統盧武鉉的事跡改編,講述這個「人權總統」前半生為公義而奮鬥的曲折經歷,電影中「岩石碎了化為沙土,雞蛋碎了卻能孵成生命」兩句,簡直道盡了下香港人的心聲和期盼。

《逆權大狀》的宋宇碩出身貧窮,憑着堅毅的性格,努力不懈,由一個窮小子,苦讀之下,躍升成為執業律師。不過,由於出身背景不好,他仍難以出人頭地,於是,他靈機一觸,人棄我取,專注房地產和稅務工作,結果賺得第一桶金。電影以倒敘手法,描述了他一邊兼職苦讀,一邊為家庭而奔波的事,亦帶出他對相識微時的食店老闆娘的感恩。

電影用了差不多三分一的篇幅交代了主角宋宇碩的發跡史,本以為又是另一個南韓「離地中產」,隨着着南韓80年代經濟起飛而飛黃騰達的故事。電影中段,劇情卻因為老闆娘的兒子朴振宇捲入了一宗國家安全的案件而急轉直下。也許是出身寒微,常被人看不起,加上內藏一顆感恩之心,宋宇碩決定為老闆娘純樸的兒子出頭,毅然擔起他的辯護律師。

辯護的過程固然高潮迭起,精采萬分,但對比起結局的描寫,結局更能夠扣人心弦。可惜,結果不由得導演編寫,因為這是歷史,審訊最後是公義未能得到彰顯。電影中的首席辯方律師亦對主角「曉以大義」,斥責他破壞規矩,要求他代朴振宇接受「認罪」,再談刑期,好讓案件能從中間落墨,國家能殺一儆百,人權律師也可完成使命。就正如近日香港某些人士,呼籲香港人對中央給予的普選安排「袋住先」,總好過原地踏步。這種「好過冇」的心態當然不是宋的做人宗旨。好一個宋宇碩不向現實低頭,拒絕做國家機器的傀儡,誓要為公義與堅硬的高牆鬥到底。他知道面對言而無信的強權,他有義務維護人民的尊嚴。

鏡頭一轉,幾年後,他坐在遊行示威的大隊前面,頂着催淚彈,抵抗強大國家機器,甘願為了公義被捕。法庭上,釜山的144位律師,有94位冒着得罪獨裁軍人政府的危險,為了這位人權鬥士而加入成為辯護律師團一員。最後一幕,法官逐一宣讀他們的名字,他們一個又一個站起來為了公義,目光堅定,儘管只是一隻隻脆弱不堪的雞蛋,但面向前面這堵黑暗醜惡高牆,仍義無反顧,奮力一擊。

電影中那位甘願為專制政權服務,打壓無辜青年人的軍官,看後使人有無限的聯想。他在法庭時皮笑肉不笑的表情,像不像香港人近年在電視常看到的畫面?他聽到國歌會停止毆打,肅然起敬跟着歌唱,亦印証了一句話:天下烏鴉一樣黑,只要社會一日沒有民主,掌權的人對法治胡來,這些人,這副嘴臉,仍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裏,那管這是80年代南韓,還是今天的香港。

還有那助紂為虐的法官,幾幕法庭戲,盡情解釋了為甚麼主角當初不慣做官,除了金錢原因,還有官場那事事聽命主子的奴才氛圍。當下香港政局不就是充斥着這些顛倒是非黑白,指鹿為馬之徒嗎?新界東北計劃前期撥款一幕,吳亮星蒼白無力的解說,處理議會程序的粗暴,不正正就如電影中那個法官般窩囊嗎?

也許,觀眾遺忘了戲中只出了三次的企業太子爺,那位公子哥兒,像洞悉時事,掌握大局,客觀又貌似理性,說穿了,還不是為了一己的利益,叫律師主角妥協,跟大隊有錢齊齊搵,當下的香港,也有很多人開口「經濟」,埋口「數字」,向市民分析「佔中」的損失,痛陳利害得失,他們把經濟看得比任何一樣東西都重要,包括尊嚴。

其實,80年代,南韓反政府示威全球矚目,軍政府為了對付手無寸鐵的市民和大學生,無所不用其極,大學生面對強大的政府軍,只能投擲汽油彈以卵擊石。1980年發生的「光洲事件」就是雞蛋挑戰高牆的例子,儘管這次民主運動失敗了,可是後來南韓漸次推動國家民主改革,擺脫軍人干政的陰影。1987年新任總統盧武鉉死難者家屬致公開信,更認同這是民主化過程的一部份,應了電影中「岩石碎了化為沙土,雞蛋碎了卻能孵成生命」這句預言


如果一些「離地中產」還不了解這幾年香港究竟發生了甚麼事,筆者在此極力推薦他們觀看這齣電影,原因是:不要以為有些事情不會發生,622全民公投,71大遊行之後,中央與特區政府遙遙相應,合跳政治探戈,跟前香港的情況沒有最壞,只有更壞,電影中昨天的南韓景況,已經出現在今天的中國,也許,還會發生在明天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