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玩轉腦朋友》(Inside out):小故事也有大道理















動畫電影《玩轉腦朋友》(Inside out)是一部非常特別的作品。電影試圖探討人類各種情感如何影響人在成長階段中作出的種種決定。而人生複雜的地方正是連他自己也渾然不知自己為甚麼會因為內在的情緒反應,而作出一個連他自己莫名其妙的決定。古時有蝸角觸蠻的故事,今天荷里活竟想到以人腦為題,創意十足之餘,還以小小故事,帶出深刻寓意,誠意可嘉,令人感動。

電影寫11歲女孩韋莉本來一家三口住在明尼蘇達州,過着愉快的生活,一家人最愛在結了冰的湖面上玩曲棍球。可是,有一天,父親決定舉家搬到三藩市。面對陌生的環境,女孩子顯得無所適從。以往的快樂時光,彷彿一去不復返。環境的變遷令她由「陌生」感到「疏離」。此時,腦內的5種情緒亦由於阿樂(Joy)和阿愁(Sadness)的走失,變成由阿躁(Anger)、阿憎(Disgust)同阿驚(Fear掌控。阿樂看見一座又一座由成長的記憶建成的小島,因記憶的消失而逐一崩潰瓦解。惟有想法子回到控制室,企圖扭轉局面。與此同事,阿躁的一個決定,令韋莉決定離家出走,回到故鄉明尼蘇達。

人腦是非常複雜的組織,電影嘗試以深入淺出的方法,令孩子容易明白。那一顆顆仿似保齡球的記憶球,主宰着我們腦中的喜怒哀樂。我們由孩提時代的一顰一笑,原來都不由自主地因面對外在的人和事,而由腦控制室的各種情緒控制的。這正好與近代心理學的分析脗合的,就是人的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從別人對我們的讚美和批評中,了解自己為別人所接受。我們模仿周遭的人,並接受家庭的信念和生活方式,形成自我。因此,記憶是支撐我們繼續生存下去的補充劑,而思考則是我們鞏固記憶的重要方法。每當我們反覆回憶,便會對眼下事物有多一分的認識;反之,如果我們不好好保管記憶,隨便丟進那「記憶球堆填區」內,人是不會進步的,因此,對歷史習慣善忘的人,是註定無知的了。

電影中有兩幕令人難忘。其一是阿樂無意中跌進了那「記憶堆填區」,看着一顆又一顆的記憶球由色彩繽紛,變成一片死灰,一段又一段韋莉的童年回憶慢慢蒙塵。記憶不同歷史,「歷史的意義本來就是作為過去的記憶,記憶卻有別於回到過去,而是不斷把現在這一刻和過去排列一起。」《班雅明》因此,當阿樂舉起韋莉那漸次消失的童年記憶時,畫面一變,回到韋莉的童年,那份蒼涼,那份無奈,令人邊看邊想着:如果童年的記憶真的灰飛煙滅,我們憑甚麼去思考當下?因此,阿樂要設法回到控制室令韋莉不致失去那寶貴的童年記憶。不錯,自從印刷術與攝影術發明以後,「記憶」漸漸地變成固定頁面下的物質性空間,一頁文字,一張照片,已是「記憶」的憑藉。可是,後現代數碼年代,連這些也彷彿不復存在,今天,人們不看書,連相片也不印出來,就如電影的主角般,假如進入了抽象思考區,思想便會變得越來越簡單化。人若繼續善忘,失去記憶便將會萬劫不復。也許詹明信( Fredric Jameson)的「對當下的懷舊」(nostalgia for the present)的概念,才能為這個「失憶的年代」找到錨定點。

其二是原來一直被忽視的阿愁才是令人振作的根源。因為只有哀愁才可洗滌人生,該人能親歷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家人朋友的關懷和鼓勵,是人生低谷中的一柄扶手梯。如果沒有妄自菲薄的「阿愁」,韋莉可能全然不知道家庭和朋友對她的重要。而這結局亦符合了人生的本質:人生原本就是有樂有哀的,一面倒的快樂並不代表幸福,人生有喜有跌,才令人更珍惜眼前所有,並且增長勇氣,催我自新。


此片的意象頗多,小孩不易明白當中的寓意,反之,成人一邊看,一邊定然反思:原來一些以往我們珍而重之的「記憶」,如何不常從記憶保存區中取出揩拭,久而久之,這些本應潛藏心內深處的片段,便會送到堆填區,一點一滴地消失殆盡,例如我們的快樂童年,以及父母的一個笑容,一句叮囑。人有七情六慾,乃人之常情,此所以「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為之和」的儒家中庸思想,其實在某程度上窒礙了情感的宣泄。為人父母看罷此片,定要思考孩子成長中的情緒反應,也不要定下太多的規則去限制孩子的心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