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表態的勇氣

罷課前夕,給家長的公開信















學聯宣佈將於922 日,發起大專院校罷課,抗議人大常委會為政改「落閘」,以喚起市民對政改的關注。而學民思潮將發起中學生於926 罷課一天,並到公眾地方參與集會和舉辦「街頭教室」。《明報》(2014913)

開學至今,學生不只一次問我:我哋可唔可以罷課?罷課為的是甚麼?當然是向人大政改「落閘」表態,整個套路,其實與戴耀廷發起的「佔領中環」有點相似,同樣要承擔後果。佔中的最壞後果是坐牢留案底,而罷課則可能是記過。建制中人,包括學校領導層,大可如特首梁振英般說:守法和犯法之間無中間地帶。佔中就是犯法,學生罷課就是曠課。然而,問題是,究竟香港自詡「公民社會」,那麼,社會能否分清是非黑白,真正懂得公民的責任,甚至公民抗命的真諦?分得出甚麼叫公義不公義嗎?如不,社會只能繼續「玩假」,教育界精英更只會以「救救孩子」或是「學校是學習的地方」這些空洞能指去佔領道德高地,老師面對兩難式問題:罷或不罷,只會繼續和稀泥,就算心裏佩服學生勇於表態,自己卻又為了某些原因而選擇顧左右而言他,甚至顛倒黑白,窩囊廢得很。其實,一句到尾,支持或反對,就是這麼簡單!

教育界如何看罷課?「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林日豐認為,中學生大多未滿18 歲,議會既不支持、亦不鼓勵中學生罷課,但假如有學生罷課,學校可以考慮行使酌情權。」至於有25間中學的中華基督教會,則表示:在政治議題上,不鼓勵師生以罷課來表達訴求,但會尊重各人有不同觀感,希望「用愛作為解決辦法」。《明報》(2014913)當然,還有聖公會的強硬立場,決不同意學生罷課,認為學生只有病假和事假,罷課不是理由,可作曠課論,亦不准學生在校內佩帶黃絲帶,口脗如中央政府。

甚麼叫「不支持、亦不鼓勵」?表示中立嗎?「用愛作為解決辦法」更虛妄得很,接近假道學。為甚麼沒有一位校長或老師站出來,撇撇脫脫地說:我支持學生。學生有自由意志,勇於表態,怎會是壞事呢?為甚麼罷課要作「曠課」?他們是躲在家中上網打機嗎?他們是到球場踢波嗎?只要他們是經過思考,知道後果,決定去做公義的事,有甚麼問題?掛上黃絲帶表態支持「真普選」會視為「校服儀容不整」,才是問題,因為這是成年人世界的偽善。如果我是學校領導層,學生如有需要罷課,學校應列出一連串程序和安排,大前提是先得到家長同意,並且考慮以哪種方式支持,其他組別如公民教育組和通識科可舉辦活動,讓學生認識這個課題,作為做與不做的理據資料。

其實,我們成年人應要做個好榜樣,做人做事都要勇於表態。可惜,我們開會時卻總愛曖曖昧昧。例如教育界的會議不比別的界別少,而且,很多時會議時間非常冗長,冗長還不要緊,最怕是既冗長又空洞,十多二十項議程,到頭來,議決的一項也沒有,為開會而開會。會議變得如此務虛,除領導人「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之外,還有,這結果,或多或少是我們這種想說又不敢說,表態又怕承擔的習慣造成的,久而久之,更變成部份同儕的價值觀,做事不上身,說話和稀泥。想不到,中學生罷課一事,又成了一塊照得我們兩面不是人的鏡子。

如果我們把「罷課」這個近日社會經常爭論的焦點,放進會議的議題裏,套用在香港人不想「表態」,慣常中立,模棱兩可的說話邏輯裏,種種「假大空」滑頭說話之下,更顯得學生勇於說真話,大無畏精神的可敬。此外,這也是一次很好的學校管理方式的示範,證明哪些是優質學校,哪些是封閉學店,誰才真的能夠培育獨立思考的學生。


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從「有票,梗係要」看香港人的「袋住先」價值觀



自從831日,人大正式為普選「落閘」後,香港人奮起反對的聲音彷彿越來越弱,反倒是電視上開始播放新一套政府宣傳政改的廣告片,把之前不斷宣傳的口號:「有票,真係唔要」,隨著人大公佈高門檻提名的特首普選框架後,把口號改為「有票,梗係要!」換句話說,上一套廣告只是以質疑的口脗詢問香港人會否「袋住先」,今次,在人大決定後,已經變為把那個「爛橙」硬推給香港人,塞進我們的袋裏。

這種「霸王硬上弓」的專橫姿態,挾着這句「港式Sales」語調口脗的總結式口號,彷彿在告訴你:「有得買,幾大都買啦,唔買就笨嘞」,企圖把香港人當作樓市股市泡沫爆破前入市的無知「散戶」,希望製造政改「袋住先」,「一鳥在手,勝過兩鳥在林」的現實格局。原以為香港人自從2012 年,兩年來已把某人的「語言偽術」都看通睇透,不會再輕言上當,尤其是不會上政府的當。可惜,上星期六,嶺南大學民意調查,竟仍有45%的香港人促通過政改,「立法會應該通過根據框架制定的政改方案,認為不應通過的佔40.7%。」[1]

當然,數據懂說話,不同的解讀可指向不同的面向。問題是,經歷了這幾年社會千奇百怪的變化,政治人物一個接一個的造假僭建,指鹿為馬,卻仍有近半的香港人選擇政改「袋住先」,究竟他們為何有這個想法?是政府的宣傳策略一浪接一浪,成功令香港人突然「醒覺」嗎?抑或是「幫港出聲」動員817大遊行,令香港人看風駛舵,改變主意嗎?還是香港人懼怕中央政府官員的連番「變臉」,無奈「跪低」,欣然接受嗎?

一切要從這個暑假說起。猶記得香港人在622公投,高呼爭取普選,一邊廂在網上投票,另一邊廂,又甘願排上十多分鐘,作實體投票。正當泛民人士以為爭取普選之路氣勢如虹之際,冷不防「幫港出聲」動員大遊行,與爭取普選,「和平佔中」的聲音作了對沖。在此時此刻,隱隱然接受「袋住先」方案,

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袋住先」這種價值觀,其來有自,從來都植根在香港的文化土壤之中,甚至變成香港人的價值。以往,香港人的「執生」能力特強,而且往往懂得利用「權宜之計」去解決問題。小販便是最佳例子,他們會因應城市環境的變化,改變售賣策略,利用一些街頭小智慧去「頂住檔先」,深信捱得過困境,必然有美好的明天。

本來,香港人擁有這樂觀心態固然是好事,這令香港迅速發展,成了殖民地的經濟奇葩。可是,這種樂觀豁達的態度,在一些關鍵時刻,往往成了盲目天真的代名詞,尤其當香港人要面對專制強權時,經常本能地作出「袋住先」的決定,務實得裏裏外外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香港人。中央便是看穿了香港人的這種「唔理好醜,最緊要就手」的心態,故此,極為放心地為政改落了三道「重閘」,然後開動宣傳機器,把「袋咗好過冇」的訊息散播開去。愚以為這些手法將要一直運用至明年初,方會有點成效,卻慢慢想不到,人大拍板政改框架一個星期後,香港人已準備鳴金收兵,或犬儒、或怯懦,或屈服,或妥協,接受這個「爛橙」。畢竟,殖民地經濟發展底下,我們早已習慣了這一套思考模式了,故只要中央及其爪牙輪番出口術,當初口硬的香港人,現在便開始心軟了。

也許,這要上溯到殖民地時期的香港。70年代起,香港經濟急速發展,各行各業的生產都翻幾翻,資本主義的種子在此遍地開花,令香港這彈丸之地只一味追求效率,強調速度,工作只要能在「死線」前完成,那怕交到手上的是一件不太完美的製成品。久而久之,香港人的心態變成了甚麼都「有總好過冇」,次貨到客人手上,總好過待慢了客人,「頂住先」這句話經常掛在趕限期的香港人口中。他們總期望今次僥倖過關,總會在下次多作準備,準時交出正貨。可惜,香港人這種做事態度已變成內化了的價值,夫婦二人到銀行排隊,會各自「排住先」;我們到酒樓吃飯,朋友親戚未到達,我們會先拿着餐牌「叫住先」;約了大班朋友看戲,其中一人遲到,我們總是大叫「睇住先」。以往,這種做法廣受香港人認同,並且冠以「高效率」、「懂執生」等溢美之詞,殊不知,這種態度說穿了,就只記住自己,卻忘了別人,更顧不了全局。今天,我們面對政改「落閘」,不到半個月,已紛紛贊成「袋住先」,真能把這種香港人一直自以為傲的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啊!

還有,殖民地時代,普遍香港人都有一種難民心態,朝搵唔得晚的心態,令我們不想錯失任何機會,那怕這個機會的成功率,只有那0.00001%!我們肯去試,是因為我們知道香港的機會多的是,因此,香港人勇於嘗試,不怕失敗,膽識過人,並且樂觀豁達。結果,造就了八九十年代的經濟奇蹟。不過,這態度延至今天,我們竟以為接受「袋住先」方案是積極樂觀,擁抱「假普選」政改是把握機會。然而,政治的波雲詭譎又豈是經濟發展的可計可量呢,到頭來,香港人的樂觀只是天真,成竹在胸只變成雍中之鱉,答應了接受方案,香港人最後只會全當了假普選之下,一人一票的「投票機器」,選出一個早已被欽點的傀儡特首。報道中提到「當被問到如果2017年有普選特首,會否去投票時,表示會的受訪者佔59.4%,而表示不會的僅佔25%。」[2]可以預見,幾年之後,一些中間建制派將會參選,而必然獲得那個1200人的提委會的逾半提名,到時,香港人早已忘記人大今天這個荒謬的決定,紛紛把這「袋住先」的一票,投進選票箱了,因為香港人從來都被灌輸做任何事都要把握機會。

有些香港人當然以此自傲,認為接受方案是「權宜之計」,日後還可慢慢改進磋商。可惜,他們一切都是想當然矣,歷史告訴我們,中共當年大力支持民主,強調「真正的普選制,不僅選舉權要『普通』、『平等』,而且被選舉權也要『普通』、『平等』;不僅人民都要享有同等的選舉權,而且人民都要享有同等的被選舉權。」《新華日報》社論:《論選舉權》(194422)今天,中國人民有民主嗎?當然沒有,中國人「袋住先」的,只是封建專制的幽靈。那麼,今天,香港人憑甚麼相信政改「袋住先」,明天會更好?

2013年初,「佔領中環」發起人戴耀廷接受訪問,專研憲法的他,談到他的理念時,侃侃而談香港人的公民意識,香港社會發展民主的條件。當中細節倒已不甚了了,但是戴教授說了一句,卻如醍醐灌頂,到今天仍印象深刻,他大致說,如果到時只得幾千人,甚至小貓三四隻坐在中環的馬路上,佔中運動將告失敗,而香港人也不配擁有真正的民主,因為我們不肯付出,所以我們不配。

今天,正當政府不停開動宣傳機器,「有票,梗係要」的聲音不絕於耳之際,香港人「袋住先」的心態又與之配合而在不穩的社會中慢慢發酵。如果香港人最後真的接受政改方案,把「爛橙」放進袋裏,那麼,這幾代人幾十年來,一直走在這條看不見終點的民主路上,至此,亦可以停下腳步了,因為,我們的言行舉止,正好告訴全世界,我們配不起「民主」二字。


[1]「無綫電視委託嶺南大學在831日,即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公布當晚起,一連4晚以真實訪問用電話抽樣訪問逾1,100名市民。」〈45%人促通過政改 稍多於反對港府消息人士:市民認同應前行一步〉《香港經濟日報》(20140906)


[2] 同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