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字裏人間》:從文字中尋找真善美


《字裏人間》(The great passage)是一部令人不斷反躬自省的電影。

故事由編寫一部《大渡海》辭典開始。1995年,正是互聯網開始大舉入侵日常生活的一年,以往,人們要從書本雜誌汲取知識,翻查辭典必不可少。可是,互聯網時代的來臨,預示了辭典的生命將要縮短。電影中的辭典編輯部只剩下了幾個堅持下去的知識份子,每天鍥而不捨,埋首故紙堆中篩選、增刪及修訂各種字詞,務求把「辭典」放回人們學習的天地裏去。

編纂辭典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先要編寫詞彙咭,然後搜集資料,撰寫解釋,加上插圖,排版,最磨人的是「校對」。電影中的《大渡海》辭典,要經歷五次校對,才能付梓出版,那嚴謹的程度使人咋舌,就如戲中所言,普通書本錯了一個字,尚可原諒,但是辭書絕不能錯一個字漏一個詞,因為,沒有互聯網的年代,一切學問與知識,要追本溯源,便要靠辭典,所以,辭典中的每一個字都是千錘百鍊的,容不下半點疏忽。《大渡海》原本準備出版,卻在第三校中給研究生發現漏了「血潮」二字,於是,男主角馬締決定由翌日起通宵校對,再核實之前的「二校」有否遺漏。他的決定說得斬釘截鐵,部下的回應也極為堅定,毫不畏縮,他們知道辭書不能錯,否則會帶來學術研究的災難。結果,整個編輯部便日以繼夜,不眠不休,把整部辭典重新校對五次。

一部辭典,連繫了人與人的感情。因為有了目標,大家都能坦誠相向,沒有勾心鬥角,沒有錙銖必較,於是,不同性格的人都能走在一起,甚至成為莫逆之交。辭典編輯部的松本教授、馬締光也、青年西岡、資深編輯荒木等,如果不是共同有了編纂辭典的決心,決計不會每天下班後一起吃晚飯,連馬締約會女子香具矢也一同前往壯膽。他們沒有因為被出版社「邊緣化」而氣惱,反而以自己的專業在工作中修行,在字裏行間磨練出驚人的意志。

導演細膩的手法,不著痕跡地把修業立德這個主題帶出,使人感動,例如:辭典即將出版,紙商來推銷,任誰也想不出,原來辭典的用紙是這樣講究的,每翻一頁的感覺,身為編輯,都要為讀者著想。看到這裏,我感到專業不是代表賺多少錢,地位有多高,而是怎從人的角度出發。還有電影末段,《大渡海》出版了,馬締和荒木本應鬆口氣,可是,他們二人竟從袋中掏出一疊字咭,齊聲說要開始「修訂版」的工作。看至此,不禁想起那一句「沒有工作不是神聖的」的說話。不錯,甚麼是「敬業」?在他們二人身上,得到了清楚的印証。


近年,很多評論都說香港以往值得驕傲的東西都不見了。為甚麼?除了全球一體化迫使我們重效率、輕質素之外,就是沒有令我們堅持下去:我們沒有堅持保存美好的東西;沒有堅持做人的原則;沒有堅持阻止一切惡俗、邪念和醜陋的入侵,沒有如電影中那一群默默耕耘的文字工作者那樣,從文字中尋找真善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