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政府向我們說「不」


政府向我們說「不」

電影《向政府說不》(No) 講述南美洲智利1988年政府「公投」之事。當時是智利強人皮諾切突(Augusto Pinochet)當政十五年後,希望利用「公投」,勝出後再連任執政八年。政府容許反對派在電視用十五分鐘作宣傳,以營造公平公正的氣氛。於是,反對派便把握這個千載難逄的機會,準備以宣傳攻勢,拿下這場勝仗。

不過,這場仗很艱鉅,因為反對派要面對強大的「國家機器」,還有十五年的經濟成果。但是面對國內不斷出現的政治暗殺、白色恐怖和政治迫害,人民如果再不藉著「公投」,勇敢地向專制政權說「不」,那麼,智利的未來會是暗無天日的。主角Rene(Gael Garcia Bernal)本是一名廣告導演,他應反對派的邀請,為「公投」拍攝宣傳片。

拍攝這段宣傳短片最困難的地方是:如何兼顧年青人和老人兩個不同的政治取態,而又不會衝著當權派,讓自己身處險境,加上要符合潮流(西方80年代傳入的自由風氣),故不能硬銷。因此,Rene嘗試了不同的拍攝方式,但不是被反對派領袖說搔不着癢處,便是傾向直推硬銷,與政府對著幹。最後,Rene用回一貫手法,以幽默輕鬆的手法帶出人民為何要投下反對票,並且以旋律簡單的廣告歌代替一些如we are the world的偉大歌詞,歌曲只不斷重複「智利,快樂來了」,務求令「No」這個訊息深入民心。

電影的主線是「公投」運動的電視宣傳搏弈,副線則安插了主角、兒子和離婚妻子的故事。導演把主角未來幸福的生活藉兒子這個角色投射出來。其實,真正的公民社會要的不只是經濟的長足發展,而是公平、正義,免於恐懼的環境。這恰恰是主線要交代的東西,也是這部電影的主題所在。「政治是眾人之事」,我們身處廿一世紀的大都會,或多或少都會在不同程度上牽涉政治社會事件。小至街頭簽名表態;大至靜坐抗議,面對這瞬息萬變的社會,香港人還能夠無動於衷嗎?因此,當主角因為參與拍攝反對派宣傳片而屢遭恐嚇,當他發現家中遭到破壞之後,首先衝進房中關心兒子的安危,既活在恐懼之中,就算能夠享受中產生活又如何?由此可見,公平公義的社會,才是人民的追求目標,而不是主角穩定安逸的生活。

主角原先只為拍好一段宣傳片,不想捲入反對派與政府的政治漩渦裏面。可惜,主角只緣身在此山中,政治的事情,要由政治解決。反對派的宣傳片深入民心,連掃地的大嬸也曲不離口。於是,政府以更嚴厲的打遏,包括針對反對派宣傳片,不斷地揶揄、諷刺。不過,形勢急轉直下,片段中對皮諾切特的歌功頌德,反惹得選民反感。結果,軍隊內部倒戈,智利皮諾切特專制政權宣佈倒台。

儘管專制政權獨裁統治了十五年,至少也在延長任期一事上,給予選民一次真正說「不」的「公投」機會,反觀特區政府自梁振英上台以還,動輒擺出拒絕的姿態,向我們說「不」。舉例如立法會拒絕回應「全民退休保障」,擺出無事可談的決絕態度,還要立法會主席協助「剪報」;特首梁振英可以安坐車中閱讀文件,而拒絕下車接過學生的請願信。還有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説2017年選舉諮詢仍未是時候,與1988年的智利相比,不免令人唏噓。

電影的末段,反對派知悉「公投」勝出後,眾人互相擁抱,惟獨主角若有所思,只默默地拖着兒子離開總部,走上大街,群眾在他們背後歡呼慶祝,至此,主角流露出絲絲笑意,彷彿智利天空將會出現宣傳海報上的彩虹。電影中主角有兩段踩滑板的鏡頭,表達了主角內心的自在,亦反映了社會沒有了專制管治,人民才可以無拘無束,勇往直前。

踏入2013年,「佔領中環」掀起了香港各方人士的論辯。佔領中環召集人戴耀庭說活動與其要癱瘓香港的政經中心,毋寧說是佔領「中產」的心——鼓動中產人士的良知,為香港為下一代爭取應有的選舉權利。正如電影主角由中產心態,到參與政治的積極轉變,遇到恐嚇(家中被人噴漆)、遇到動亂(未有抱子離去,反而到處尋妻)說明有些事,我你他,不分國籍,不分膚色,都不能夠獨善其身。既然絕大部份的香港中產在過去數十年,都享受了香港經濟起飛後的成果,到了今天,爭取普選已到了關鍵時刻,中產階層也是時候為香港做點事了。


香港人,何時才可向我們的政府說「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