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擁抱遺忘的過去》(Every Thing Will Be Fine) :心靈何處覓歸所?

《擁抱遺忘的過去》(Every Thing Will Be Fine) :心靈何處覓歸所?

電影《擁抱遺忘的過去》(Every Thing Will Be Fine)是一部心靈救贖的電影,由德國著名導演溫‧韋德斯(Wim Wenders)執導。男主角Tomas (占士法蘭高飾) 是位作家,由於苦無創作靈感,於是撇下妻子,獨自居於雪地,希望找到題材衝破寫作的桎梏。可惜,在一次駕駛途中,意外撞倒了一對玩雪橇的兄弟,兄長Christopher受驚卻無礙,弟弟Nicolas則不幸死亡。冬日茫茫,無垠大地下只剩下插畫家母親Kate的喪子傷痛哀唬,還有Tomas意外後的自責與愧疚。
韋德斯的電影主角都帶點落泊天涯的況味,而且對女人都若即若離。《德州巴黎》(Paris, Texas)的沉默漢子,到《里斯本故事》(Lisbon story)的收音師,心靈都有所缺陷,生活的每一劇都彷彿在問自己應往哪裏去找尋人生的最後歸所。這次,主角Tomas不但在創作路途上陷進了死胡同,還意外輾斃了一名小孩。如果創作是作家的生命,那麼,找不到創作靈感就像生命中沒有了靈魂一樣,而交通意外更令本已找不到一絲動力的心靈再陷進自責的漩渦之中。
於是,主角選擇沉淪……。
作家最擅長就是寫出書中人物的細膩感情,可是偏偏自己卻不知情歸何處。那個旁晚,意外發生的幾分鐘,主角還不敢接聽妻子的電話,可是,當主角以為僥倖逃過慘劇降臨,陡地變得神色安然,還一手把Christopher放在肩膊上,竟對着剛致電的妻子說everything will be fine,前後判若兩人,心靈彷彿一下子找到歸處,也難怪吧,既然死神也以為可幸運地只擦身而過,那夫婦間的感情轇轕又有何大不了?故事的發展當然不盡如人意,一宗車禍,改變了幾個人的一生。
電影發展下去,Tomas未能掃除心魔,放下那份歉疚,結果,一段感情無聲逝去,寫作生涯卻絕處縫生。常言道寫作的人沒有經歷便沒有突破,因此,作家到了中年以後往往便江郎才盡,畫地為牢,走不出自己的創作天地,古往今來的例子俯拾即是。主角亦不例外,正當生命走到最低潮時,恰好給予他創作的無比動力。幾年後,他的小說賣個滿堂紅,又恰好給他遇上知己,而繼女的出現亦令他對小孩的恐懼消除。表面上,他好像藉着創作洗滌心靈,尋找了人生的歸宿,一切是那末順利。然而,他的心靈拼圖仍欠最重要的一塊,就是那孩子Christopher。他心裏明白縱然贏得了全世界,但補償不了孩子成長的缺陷也是徒然。
另一方面,Christopher對藝術創作亦感興趣,於是,也許出於童年創傷或是天賦正正如此,他對像父親身影的Tomas念念不忘。電影的結局是二人坐於餐廳內,Christopher問了Tomas一個問題:「小說中主角舉起孩子的一幕,那孩子是我嗎?」換了是其他電影,這問題會是肯定的。不過,Wim Wenders的戲又怎會如此呢?Tomas顧左右而言他,給了一個創作人口中的標準答案。原來多年以來,Tomas都誤以為自己已經從悲劇中走過來,其實是在逃避,過去就像一面鏡子,映照他無論選擇遺忘過去,還是擁抱記憶,他不敢面對過去,根本就是原地踏步。而更令他驚詫的是,他的逃避令他變得對一切都很理智,甚至跡近麻木。
創作好像就是一切,其實不然。儘管經過這麼多年,Tomas也知道時間是沖不掉這烙印,創作亦彌補不了心靈的失落,對着Christopher扮作關心也是枉然,只有坦然面對,才能釋懷,才可真誠磊落地走下去。電影的諷刺是:末了,Christopher的一泡尿竟然將不能面對的過去修補過來,猶如開首時Tomas因一根吸了一半的香煙而開展了人生的另一局面。
當然,此片水平離Wim Wenders全盛時期的代表作仍有距離,但大師說故事的不落俗套,電影鏡頭的調度,那空氣的中微塵,那蒼茫的雪地,還有人物站在玻璃反射的風景,都令電影餘音裊裊,不絕如縷。

為甚麼暑假要做「暑期作業」?

為甚麼暑假要做「暑期作業」

漫長的暑假將要結束,莘莘學子又要回到學校,重踏學習之路。家長和同學除了要為開學準備上課用品、填寫文件,甚至調整生活作息時間之外,最重要的是,學生還要極速完成可能是他們放暑假的唯一娛樂——暑期作業。

近日,報載有學校要求學生須於暑假前提早回校提交中、英、數三科暑期作業,若未能依時完成,要留校補做,又指「所有未能依期完成作業之同學,須待完成作業後才可回校上課」《明報》(2015828)。結果,此事在網絡被廣傳,有人笑道是否所有學生都交不出課業,九月一日便只有老師在集隊?

當然,以上所言只純屬說笑而已,而該校老師亦向造訪的記者「承認當中有字眼會令家長和學生誤會,澄清欠交者仍要返學,只係要喺特別室先做好暑期作業,才可回班房上堂」。學生縱然欠交暑期作業,但開學日亦有權回校上課,不過不能進課室而已。這應該也是一貫中學於開學日的如常安排。可是,問題便來了:為甚麼學生放暑假必須要做暑期作業?不做不可以嗎?

若按照正常的解釋是:學生放暑假也不能忘記學習,並且要時刻關注自己的學業,因此,接近兩個月的漫長假期,理應要完成暑期作業,因為「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萬一放完暑假後渾忘所學的一切,前功盡廢怎麼辦?此外,家長也必然同意該校老師所言:「希望透過呢啲方法幫助學生分階段完成功課,藉此訓練佢哋嘅責任心。」

然而,如果放假仍只是平日學校學習生活的延續,那學生為何需要擁有一個漫長的暑假呢?

正如討論「學習」是甚麼一樣,暑期作業也是甚麼呢?其實學習不只出現在那幾百呎的課室內,施教者並不一定是老師,「學習」可以是人在任何時候,都可坦然面對任何新奇有趣的東西,我們都會自由自在地擁抱它,探索它,這才是學習的真正意義,而不是暑假每天都得預留幾小時,躲在家中處理暑期作業,而每年難得的暑假,正好給予學生藉着新環境去學習新的知識,如果仍然像平日上課下課,回家吃過飯後做功課,那學生們要暑假來作甚?

況且,暑期作業是否必須要一本本都厚得像電話薄,內裏全是大部份學生在假期裏抓破頭也不懂得做的難題,可是,你叫學生在長假期裏可以到哪裏找到老師詢問呢?最後問不得其法底下,有些盡責的學生選擇做自己懂的部份,不懂的留下一大片空白;很大部份學生可能生起歪念,左抄一點,右寫一點,但求蒙混過關。

此外,有學校或是要求學生在坊間購買的一些東併西湊的暑期作業,學生翻到末頁竟發現附上詳細答案,於是機會來了,學生可以在假期前抄個不亦樂乎,開學日可以交差過關。又或是:有些學校的暑期作業美其名是「校本製作」,卻只是某年的製作,之後只不停翻印,直至留級的學生可再次交回去年的習作而老師卻照改如儀……。如是者,每個學年結束前,學校老師派發暑期作業給學生,學生則拿回家用盡一切「方法」在暑期完結前完成,然後準時交給老師。至於老師嘛,當然會批改吧,不過只是「略改」,最重要是派回答案讓學生核對,先行了結開學繁瑣工作的其中一項,不然,老師們恐怕批改整個學期也批改不完。筆者不會說這是集體「玩假」,但顯然是一同「務虛」,因為「暑期作業」這東西只淪為師生可操作的一項相互交差的工作,而不是教育活動中的一個重要學習過程。

其實,只有學生才可放暑假,因此做暑期作業也是學生的本份,實無可厚非。然而,暑假期間,既然學生都不需回學校上課,那麼,暑期作業的內容設計可不可以靈活有趣一點?當學習都不需要在課室進行了,暑期作業自不然也不需要是那幾大本厚厚的數學題,閱讀理解和週記了。例如,暑假遊學團的經歷,口頭報告可以是「暑期作業」嗎?學生或是去了當暑期工,他的遭遇可以是「暑期作業」嗎?此外,假期裏學生看了幾齣電影,交回幾篇影評,可以當作「暑期作業」嗎?甚至乎學生家長都嗜吃的話,也許會經常在家鑽研各種美食,他們的「製成品」可以當作「暑期作業」嗎?

筆者相信學校不用開緊急會議,以上建議都不會通過。因為學校開學前的工作排山倒海,有誰還會有餘暇去逐件「作品」仔細審視,更不會就作業內容逐項批改,然後派回給學生,因為,從來暑期作業在學校眼中,都必須是一項可操作,可預期,不會增添行政壓力的事情。因此,大部份學校的處理方法會是:九月一日,學生連同其他文件,一併交回給新任班主任,然後,班主任將作業分給科任老師,便貨銀兩訖,各不拖欠了,至於老師如何批改,如何追收,則各科自有應對法門。既然大家只在乎交收,久而久之,師生都不會視此為重點項目,於是,很少有前述學校般高調要求學生暑期完結前必須繳交,某程度上,這反而是體現學校盡責任的表現,而不只是學生。因為老師所花的時間和精力,往往是吃力不討好的。

曾經,香港的莘莘學子放暑假是不用打開那些悶得發荒、千篇一律的暑期作業,而是天天相約游水打波,或是趁假期做「暑期工」幫補生活,或上圖書館看長篇武俠小說。可是,今天的學生,暑假前必須完成暑期作業已變成假期的指定動作,而這些作業又往往每科數十頁,如要認真完成每頁,當要花上很長的時間。對於學生而言,到了暑假,以為可以改變一下這種學習生活,躲懶一下,可是偏偏老師要求交回幾吋厚的習作,而他們自己卻可以放下筆桿,停止批改,逍遙快活地往外地旅行。「暑期作業」或許只是教育中微不足道的一點,但見微知著,也許是時候重新檢視一些因襲已久的常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