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通識科學生常犯錯誤舉隅(一)

通識科學生常犯錯誤舉隅

通識科一般的答卷要求是清楚論證立場、適當地運用有關知識和概念,展示出一些批判分析,儘管當中有欠詳盡之處,但也足以考取合格分數。不過,同學質疑:答卷若要符合高分的要求,是否要內容組織完整緊密,觀點透徹,正反兩方面的論證分析,做到潑水不入,幾近完美呢?

同學不必要過分擔憂,此科非要求考生必須有精闢的觀點,反而只需考生答題時注意確定清晰立場,論點合理,每字每句每段的表達方式,避免出現立論矛盾、表達混亂及邏輯錯誤,則中上分數,定必手到拿來。筆者綜合多年教授本科的心得,發現同學一時不察,便犯下一些小錯誤,假如每題都出現這些小錯誤,則整份答卷的分數自然會受到影響。以下是一些例子:

(一)以偏概全

通識卷一(b)題,常常要求同學指出及說明原因或影響。而同學則常忽略題目中關鍵字眼的因果關係。於是作答時未有就結果推出一個具普遍性原因。例如題目要提出兩個可能成立的原因,以解釋及指出香港人對肢體衝撞等示威方式的看法。同學必須找出兩個「成立」的原因,去解釋為何香港人會以「激烈」的方式示威。如果單單以「政府認為年輕人剛出社會,較有能力擔負自己的生活,所以政府一直忽略了年輕人,因此,年輕一輩不論甚麼事都用激烈的方式來示威」,這顯然沒有通盤考慮示威背後的普遍原因,推測流於片面。

(二)推論不成立

此外,同學較常犯的毛病是推論不正確。眾所周知,通識以議論方式答卷,自不然要經常作推論。可惜,同學往往下筆前未有深思,完卷後不作覆檢,因此,段落之間常有武斷的推論。例如全球化時代,很多人都到外地升學,多大程度上加強青少年在職場的競爭力?結果,同學回答:不同意,因為當青少年到外地留學回來後,認為自己較本地學生優越,這可能就是令他們在職場上競爭力下降的主因。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學歷較高,所找的工作一定要高,人工方面相對地也要提高。工作後,如果不如其所願,便很快放棄,一點競爭力也沒有。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很快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同學誤以為對工作的待遇要求高便等同競爭力減弱,邏輯上是不能成立的。

(三)概念錯誤

通識科要求同學對概念有一定了解,例如卷一(a)題多以圖表或數據,要求同學歸納出一些概念。因此,同學幾年下來的鍛練,應該懂得在一大堆資料中,抽絲剝繭,總結出一些概念。不過,同學這種綜合能力仍須磨練。例如:隨着香港人的教育水平提高,香港人都表示不支持激烈的示威方式。第一,香港人的文化水平提高,不再動手或其他武力去解決問題……。「激烈行動」一詞,其實並不等如動手或以武力解決問題。

(四)引喻失義

也許同學未能掌握答題時間,往往下筆草率,出現引例不恰當的情況。
如「外國亦有一些以『拉布』為主題的電影,由此可見,『拉布』是有意義的。」所引的例子,不足以說明「拉布」的好處。又例如:中國有句老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證明國家應先處理國內自身的問題,才向外宣傳國家形象。明顯地,同學將立身處世與管理國家二者錯誤地作類比。

(五)欠缺例證解說

同學常常在考試後抱怨寫得太少,或不懂如何寫多一點。其實,這情況只因同學沒有引用具體而合理的例子罷了。比方以下一段:「其實,這麼多人到外國升學的原因是希望能擴闊視野,知道外國的學校認受性較高,而且知名度也較佳,所以導致留學外國成了普遍社會現象。」沒有了一些例證解釋,說服力不但打了折扣,而且亦帶來內容貧乏的錯覺。若加上「世界大學排名」反映研究成果這個例子作解說,不是更具體嗎?


(六)只抄錄資料,欠缺合理解釋

作答通識卷,同學最常犯的毛病是只愛一味抄錄資料,卻不作合理的解釋,例如這段文字:「資料B提到,中國的文化產業缺乏創造力,不重視知識產權,政府審查太多,強調統一的社會文化……令中國對外形象敗壞。」以上的資料,同學想也不想便抄在答題紙上,卻沒有釐清其中涉及的多個概念,解釋其中的細節。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劉勰《文心雕龍》)同學只要努力鑽研答題技巧,多審視不同題目,下筆前多思考一下,多學多寫,遇疑難,找老師,應試問題自會迎刃而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