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考試常犯錯誤舉隅(二)
日前,筆者在文中提到同學應考通識科時常犯的錯誤,假若不察,或知而不改,待問題如雪球般越滾越大,鑄成大錯,則悔不當初。因此,從今日起,改掉錯誤,在通識的起跑線上重新出發。以下是另一些常犯錯誤。
(一)引喻失義
也許同學未能掌握答題時間,往往下筆草率,出現引例不恰當的情況。
如「外國亦有一些以『拉布』為主題的電影,由此可見,『拉布』是有意義的。」所引的例子,不足以說明「拉布」的好處。又例如:中國有句老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證明國家應先處理國內自身的問題,才向外宣傳國家形象。明顯地,同學將立身處世與管理國家二者錯誤地作類比。同學有此毛病,可能是:1)誤會比喻之間有可比性;2)對一些成語俚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欠缺例證解說
同學常常在考試後抱怨寫得太少,或不懂如何寫多一點。其實,這情況只因同學沒有引用具體而合理的例子罷了。比方以下一段:「其實,這麼多人到外國升學的原因是希望能擴闊視野,知道外國的學校認受性較高,而且知名度也較佳,所以導致留學外國成了普遍社會現象。」沒有了一些例證解釋,說服力不但打了折扣,而且亦帶來內容貧乏的錯覺。若加上「世界大學排名」反映研究成果這個例子作解說,不是更具體嗎?
(三)只抄錄資料,欠缺合理解釋
作答通識卷,同學最常犯的毛病是只愛一味抄錄資料,卻不作合理的解釋,例如這段文字:「資料B提到,中國的文化產業缺乏創造力,不重視知識產權,政府審查太多,強調統一的社會文化……令中國對外形象敗壞。」以上的資料,同學想也不想便抄在答題紙上,卻沒有釐清其中涉及的多個概念,例如「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y)是經過工業加工的文化商品,「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又包括哪幾方面的限制?政府又對文化藝術審查了多少?有何具體例子?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形成一套統一的社會規範,最後才導致「抄襲之風熾熱;創意的心枯死」假如同學對以上概念不甚了了,搜索枯腸都寫不出片言隻語,便惟有把所有資料抄寫在答題紙上,聊勝於無。因此,日常熟讀新聞,了然於胸,考試時才能旁徵博引,清楚解釋論點。
總括而言,學習的方法不對,學甚麼都沒用。既然如此,就在學年開始不久,改善自己應試的陋習與缺點,勿以善小而不為,努力學習才能把努力化為真正的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