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

《火星任務》(The Martian):天命不足畏

電影《火星任務》(The Martian)活脫脫是一部計算準確的荷里活一級科幻片。由麥迪文(Matt Damon)飾演的太空人因一次意外,同伴離他而去,只得他一人留在火星。電影分三部份,前三分之一講述主角如何挑戰惡劣環境,種出馬鈴薯來,中段則交代救人的各種方案,其實有點悶塲;結局則又回到如何單憑人類意志戰勝「不合作」的宇宙。至於當中穿插了一條主線,兩條副線的發展,包括麥廸文本人的星空奇遇、太空總署保守與激進的鬥爭,以及戰神四號太空人回程時對營救同伴的掙札,令「一個人在途上」這種單調的故事題材頓時豐富起來。
列尼史葛(Ridley Scott)是著名導演,本片也是他繼《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之後的科幻鉅製。坦白說,前作努力經營留下的種種暗示,令電影意味深遠,而《火星任務》則有點流於俗套及公式化,特別是電影前三分一,寫主角馬克靠着科學頭腦和專業知識,竟在火星寸草不生的土壤上種出馬鈴薯,而且還是溫室出品呢!至於那跡近幻想的製水器,竟可在距離地球幾千萬公里的火星上誕生,更令人嘖嘖稱奇吧!這段仿似中學教育電視的「歷奇之旅」其實拍得平平無奇,好看,但不深刻。
導演真正的功力在電影中段開始顯現。特別是穿插於主線副線的人物的每一句對白,都彷彿在為推動電影情節,為營救男主角馬克而着墨,半句多餘的說話也沒有,可見導演說故事的功力,當中處處透出劇力。例如太空總署(NASA)署長為了不影響回航隊員的心情而刻意不告訴馬克生還的消息,明顯地是一項政治計算。總署的公關要員只關心傳媒的反應,技術人員則關乎隊員的生死。於是,不顧一切奮力拯救,還是小心計算行政行先?太空這場域成了兩派人馬的角力場。
近年,荷里活的太空災難片真的一套比一套精采,而且套套主題明晰。先有《普羅米修斯》探討人類起源、再有《引力邊緣》(Gravity)講述犧牲和救贖,還有《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對時間的精妙見解,都令觀眾目不暇給。這部電影的主題應是標示人定勝天,對抗逆境的精神,說電影俗套便是如此,導演不知有心還是無意,竟隱去主角的感情線,只有寥寥幾句提到健在的父母,也許原意是不欲電影催淚煽情吧,卻令人物描寫變得平板。
宋代的王安石曾豪言:「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幾句最能夠概括本片的主題和內容。若不是主角馬克不認命,不想死在火星;計劃總監Vincent沒有因人廢言,毅然採取創新的拯救方法,而只是一味依循苟且的話,人類最後還是敗在自己手上罷了。

在等一個機會

在等一個機會
雨傘運動一周年,各大媒體紛紛刊登回顧特輯,但睥之無甚高論,不外乎是對去年發生的事作個粗淺二分的總結,而所謂展望,也只能把焦點放在年底的區議會選舉而已。
佔中發起人戴耀廷說「去年佔領只是「1.0」,是繼續爭民主的起點,最重要是建立堅韌網絡及機制予民意領袖共同決策,相信港人日後絕對會再度走上街頭。」《蘋果日報》(2015年9月29日)不錯,他沒有真接說明「雨傘運動」短期失敗,只為運動下了一個「懸念」:港人日後絕對會再度走上街頭。說真點,運動長遠必然會帶來深遠的影響。可是,這個「未來」,應不會是「不久的未來」,而是見得到的將來都不會出現如此大型的佔領。因此,他不忘補回一句:「我見唔到有任何嘅迹象顯示再有直接行動嘅機會」。
九月二十八日當天,到達金鐘現場出席活動的人不多,勉強說只有千人,顯然大多數人縱然不忘去年那87枚催淚彈,也選擇不去紀念當天,因為,第一,運動未能帶來一些實質的改變;第二,運動仍未完結,公民社會的抗命仍只是開始,何來談紀念呢?反而是「後雨傘」時代,香港人可以做些甚麼去撼動這個冥頑不靈的特區政府。
若要仔細分析79天的「雨傘運動」,真的有機會令政府屈服的可能只是首個星期,因為當時輿論大部份一面倒支持市民,而且挾着的民氣頗為旺盛,筆者任教的學校幾乎有一大半學生因催淚彈而感到憤怒。可是政府一招「拖字訣」,令運動陷於僵局,而「拆大台」又令抗爭聲音未能團結。部份香港人反而分不清事件意義了,此所以常有人提到「勿忘初衷」是也。其實,「後雨傘」時代的死寂和迷惘,正正反映了香港社會好像忘記了當初因何「佔領」。其實,香港社會現在正在一點一滴滙聚能量,在等一個機會,只要這個機會來臨,民意將會又一次逆轉,問題是:這個機會何時才來?網絡世代,要累積這種能量不是太難,加上這個政府一向漠視民意,又只懂揣摩上意,近期建制派為「超然論」、「去殖化」護航只是前奏,港大校委否決任命陳文敏或許才是另一波學生運動的開始,「雨傘運動」的肇因正是「公義」未能彰顯,市民自法往聲援困在政總的學生。因此,維護「公義」才是各種抗爭運動的主調,人心的佔領才最重要。
近日,已有兩事與公民社會維護「公義」有關的事。一為女生帶港鐵被禁帶樂器,另一事當然是陳文敏被否決擔任副校一職。前者把港鐵執法不公的現象再次引爆,高潮是有網民在網上號召在大圍車站演奏樂器。面對港鐵有如政府般大耍「語言偽術」,網民便使用「鳩嗚」的手法去抵抗。政府可以動用警察清場,但地鐵不可以。後者則令港大師生或響應罷課罷教,因為以「小學雞」理由否決陳文敏的任命,是不公平不合理,換句話說,這是「不義」的,市民的怒火又再燒一次。社會如再有多幾件事在發酵,難保不會出現又一次的大型群眾運動。但未來的群眾運動將會升級,只能看我們肯為民主付出多少而已。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這或許是句老生常談的話,但放在這個既似現代化但又不乏傳統的香港社會則仍然是有用的,更何況「雨傘運動」的本意就是爭取香港人三十多年來一直未竟全功的民主自由。不過,道高一尺,中共不斷的「洗腦」、「利益輸道」,正一步一步衝擊香港的核心價值,如果更多的港人抱有「犬儒」心態,更多的「港豬」對眼前所見視若無睹,那麼,縱然出現更多的機會,我們也不可能轉化成真正的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