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學通識 —— 《桃姐》
學校日前舉行了「通識學術週」,主題是「貧窮」,希望藉着探索這主題,令同學對香港的貧窮問題有更深刻的了解。學術週活動多樣化,計有比賽、分享、甚至外出參觀。然而,較特別的是加插了一次既具娛樂性,又富意義的活動,名為「電影學通識」。
電影是生活的反映,一部好電影能給予觀眾更多的思考空間。因此,學校透過「電影學通識」活動,探討一些社會的恒常議題。是次放映的電影《桃姐》,帶出了幾個值得深思的社會問題。
一、人口老化的問題有多嚴重?
政府預計2029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佔全港人口25%,即四個香港人有一個是老人,如何解決人口老化問題成了政府未來的施政方針。《桃姐》正是講述一位年過70的傭人如何度過其晚年。片中寫桃姐(葉德嫻飾)年青時受僱照顧少主Roger(劉德華飾)一家。後來僱主一家舉家移民,獨獨Roger回港發展,卻仍與桃姐同住,讓她年老時仍有寄托。撇開電影背景,主題其實是:我們這個講求速度,重視效率的社會,究竟在經濟、社會或文化層面上,仍容不容得下老人?電影中不斷出現的老人特寫鏡頭,攝影機猶如電腦掃描器,諷刺着社會的偽善。
二、究竟甚麼才是「香港精神」?
自97前後,社會總愛拋出「香港精神」,有說乃「獅子山下」精神,又有言只是「中環價值」,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於是,電影以對比手法讓觀眾自己思考。桃姐中風後,Roger替她物色安老院,湊巧碰上市儈勢利的負責人,於是那關於住院費用的一問一答,猶如電話直銷。那負責人彷彿把安老院當作上市公司般運作。每句話都錙銖必較,而Roger則據理力爭,絕不留半點情面。相反,後來他把老人安頓在一間充滿溫情的安老院,兩者相比,究竟哪一種才是令社會進步的「香港精神」?
三、人情味如何透過空間(Space)在社會再現?
中國人的社會常常強調「人情味」,認為「情」是維繫人際關係的一道粘著劑。看看電影中主僕感情猶如母子,主角更不惜替年邁的桃姐支付住院費用。不過,儘管戲中處處透着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可是這點點滴滴的關心,卻敵不過空間(space)的改變。正當地產商利用空間作資本累積,也把六七十年代那濃濃的人情味拒諸門外!大厦密封式的走廊設計,令人際關係隨著大門的關上而中止。戲中桃姐服藥暈倒,險些失救一幕,便是典型例子。
人們看電影《桃姐》,着眼點多在於女主角超卓的演技,卻不知原來從電影中可以窺見人生,還可以讀懂通識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