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香港中學文憑試(HKDSE)通識教育科卷二第2題以「巨鴨訪港」擬題,着學生探討童年回憶與巨鴨訪港的關係。去年曾寫短文一篇,表面解釋這個現象。
鴨仔訪港事件
文章日期:05/29/2013 03:33 pm
也許香港人被一波比一波大的政治事件,刺激得無處發泄,因此,當黃澄澄的大鴨遊過維港,各人都會雙眼發光,撲向前掏出手機,拍過不休。大鴨訪港,創作者
Florentijn Hofman 原先希望帶給大家歡樂、愛與和諧,可惜,香港人的表現使人失望,奉勸各位,還是上網看看圖片算了。
不過,Rubber
duck 的創作者Florentijn
Hofman 的藝術意念是將創作帶進社區,可是,這次創作商業味太濃厚,創意卻不足,君不見尖沙咀的街頭巷尾,商鋪小販忙不迭把rubber
duck的產品放滿櫉窗攤檔,乘勢賺個盆滿砵滿,把一次探討藝術的機會,又再次拱手給經濟。或許這樣說太過一刀切,但明顯地,這種「全城熱話」式的活動,性質上,只是另一次的麥當勞hello
kitty換購熱潮。看看那些市民舉起手機拍照、小孩子攀爬鴨仔的舉動,插隊打尖引發的激烈爭執等,著實證明了這一點。
其實這是一次探討社區藝術教育、公民教育及美感教育的一次好機會,可惜,香港人往往都先把重點放在「趕潮流」上?就正如看完電視的飲食節目,香港人便會一窩蜂湧到食肆,恐怕遲了光顧,鋪頭翌日會關門。香港人會尋找有利位置,爭到好的景觀,對著大鴨,「咔檫」,然後即時放上facebook炫耀一番,換上不知多少個「like」,這就是「著數」了。
這還是看看他以前的作品吧!


以上兩個作品,明顯地比那隻欠原創性的巨鴨,藝術含金量高很多。那隻免子用了當地出產的木片,一塊一塊裝嵌而成,富有地方色彩。另一隻大肚熊則以巴西著名「人字拖」設計而成,色彩豐富,非常吸引。如以此比較那「黃色巨鴨」,那脹卜卜的大鴨極其量只是一隻成功的商品,談不上創意,香港人對之趨之若鶩,只是「鴨仔」突然由小變大而已,而這種驚喜,與兒時看「小人國歷險記」有何分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