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

在鑽挖機前思考教育




港鐵公司在去年10月致函全港中、小學,邀請學生參加沙中線隧道鑽挖機命名比賽。據說2個月的提名期內,總共有超過7,000名學生,提交逾30,000個不同名字。今年2月,評審在眾多提名中挑選出7個合適的名字,就是以下7個名字,包括:楊玉環、雅典娜、文成公主、織女、穆桂英、女媧和鐵扇公主。[1]

港鐵網頁還介紹了這些名字的取名由來,例如說到為何將硬崩崩,冷冰冰的鑽挖機改名「楊玉環」,得獎學生認為因為玉環的「環」字與中環的「環」字相同,而且「身材圓渾,與隧道鑽挖機相似」。此外,改名「女媧」,是因為「中國神話中,用煉石補青天,為人類建設社會」,期望鑽挖機能開創鐵路新天地云云。

各位同學,你們知道不知道這些鑽挖機的象徵意義嗎?

鑽挖機的象徵意義

2009年,高鐵事件,政府用公帑億,669億建造一條僅長27公里,全球最昂貴的鐵路路段,為的是追求所謂虛無縹緲的「一小時生活圈」,於是,80後青年奮力抗議,圍堵立法會。結果,是政府一意孤行,倉卒上馬。幾年下來,令大角咀等舊區出現沉降現象的是甚麼?令街頭塵土飛揚的是甚麼?令原本寧靜的舊區突然變得沸沸揚揚的是甚麼?便是那幾部象徵「發展是硬道理」的鑽挖機呀!還有,政府決定興建高鐵也都算了,卻硬要拆毀與世無爭的菜園村,興建一座車廠。明顯地,鑽挖機的開動,向前不斷挖掘,在地底鑽出長長的隧道,象徵摧毀地區的舊有文化、固有傳統,改變居民原有的生活秩序。上星期,傳媒還報道工程預算將超支幾十億,完成日期延後一年。當年撥款興建高鐵,政府自詡能帶動經濟增長,可是未見其利,先見其害,日後將要淪為「大白象」工程。這就是鑽挖機帶給我們的「鐵路新天地」嗎?

作家西西的著名文章〈店鋪〉,曾提到舊區重建的荒涼:「有些牆剝落了,透出內層的紅磚,都作曬乾了的橘子皮色。一座已經拆卸的樓房,現在正以木條支撐着。大片的草蓆,圍着工場的高欄,裏面是起重機的鐵鏈和樞軸在轉動。還不曾開始打樁的空地上,低陷的泥洞裏長滿了荒蕪的牛尾草。」不錯,起重機、推土機、鑽挖機,一切大型建築工程使用的機器,都像一隻又一隻入侵平民百姓生活起居之所的「怪獸」,可是現實生活中卻沒有「超人」去保護他們。舊區的居民,只能眼看自己生活了幾十年的小社區,被無情的機器進佔,而這些的機器的名字竟然是他們年幼時一些熟悉故事的主角,例如:犧牲自己,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每年只得一次與牛郎相遇的織女、為國出征的女中豪傑穆桂英、煉石補青天的女媧和《西遊記》中為唐僧煽熄火焰山的鐵扇公主。如果那些上了年紀的居民得悉港鐵竟然以這些他們熟悉而景仰的名字,替那幾部摧毀他們家園的讚挖機命名,他們知道後有何感受?

民間學者馬國明說過一則市區重建佚事,話說灣仔和昌大押被定為法定保育古跡,本來是政府幹的一件好事,可是,這種保育只得其名,不見其實,因為和昌大押內部已被掏空,那代表平民生活點滴的「典當」文化固然見不到,政府給予高級食肆進駐經營,也都算了,最令人憤慨的是其中一間高級西餐廳竟叫做Pawn(典當)。這種東方主義式的「異國情調」當然可以令餐廳賺大錢,但是他們有沒有考慮過基層老街坊的感受嗎?這些貧窮日子的集體回憶,不是宣傳的噱頭,而是必須嚴肅認真地對待的歷史。

鑽挖機的現實意義

好吧,如果仍然不了解甚麼叫「象徵意義」,那麼,讓我們看看鑽挖機的現實意義吧。

2013年港鐵沙中線廣告的標題是:「新生代,鐵路網」。這廣告為了配合宣傳效果,突出「新生代」這個標題,刻意起用一班童角擔演,也許天真瀾漫的表情,加上稚氣的語音,最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再把小孩喜愛的「變形金剛」、男孩子愛砌模型等元素放進去,加上畫面上拼圖式的設計,把宣傳效果押在孩提時代的玩意層面,把興建鐵路帶來的美麗願景,刻意以「希望」作包裝。

不過,小孩子那種童稚語音所提出的一連串問題,對比起那一幅幅舊區的畫面,看後卻令人不寒而慄。在那些像「超人打怪獸」的畫面裏,一班小孩竟然指着這一大堆鋼鐡,說出以上願望,語音未落,那一個又一個的舊區,便橫七豎八出現了一列又一列的火車,和地鐡入口。這令人們不禁聯想到「地鐵霸權」為社區所帶來的滋擾。借用葛蘭西(Gramsci)的「霸權」(hegemony)說法,地鐵公司向來以標榜「快捷、舒適、方便」等特質,久而久之,已令市民甘心投進她的商業國度裏。試想想,香港人每天有多少次走進這怪獸的口裏?我們看到多少地鐵站內的消費廣告意象?那些形形色色,無處不在的廣告,已經無聲無息地滲進我們的生活裏,但我們竟理所當然地全盤接受,甚至乎習慣了在地鐵沿線的商場消費和閒逛。其實,地鐵這隻無形之手已經一早透過與地產發展合謀,改變我們的空間佈局,徹底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模式。

粗略估計,大約有八成的港鐵站上蓋或附近都有大型商場連接,因此,假設香港人居於鐵路沿線,上班地點也在鐵路附近,那麼,他一星期五天,便要面對無數的廣告商品,眼中只有消費。他生活的起居飲食,娛樂消費,便以地鐵為中心。漸漸地,沒有地鐵的地方他不會去,地鐵列車去不到的食肆他不會光顧。於是,他的生命軌跡只與地鐡的84個車站貫穿。如是者,地鐵變相將一批又一批人送進商場的呲牙咧嘴之中。更甚的是,政府決定興建鐵路時,已預見鐡路系統會因著「發展」之名,把寧靜的社區搞得天翻地覆,因為一座座的摩登大厦,會跟着列車所到之處,拔地而起。

在鑽挖機前思考教育

今天,港鐵竟為了那幾台冷冰冰,代表發展的鑽挖機,向中小學大搞宣傳噱頭的命名比賽,可恨的是那些中小學老師,未經檢視和思考,便向學生推薦這個比賽,藉以奪得大獎,獲得最積極參與獎,以港鐵的宣傳噱頭,去為學校作一個更大的宣傳噱頭。學生不知就裏,老師在班房把表格遞上,他們看一下,噢,原來只需填個名字,加上幾十字的簡介,報名參加便可以了,過程這樣輕鬆簡單,當然要踴躍參加了。表面上,學校有學生得獎了,港鐵的形象工程又成功了,學校的名字更可深印在家長腦海中,各方皆贏,何樂而不為呢?然而,若仔細想想,這些活動的教育意義在哪裏?在參與的過程令學生有得着嗎?是活動的主題富有意義嗎?還是舉辦機構的歷史地位使然?從港鐵這個為鑽挖機命名的比賽中,我實在看不到肯定的答案。然而,更令我心裏一沉的是,這些「積極參與」,就是所謂的教育嗎?

2012年暑假,如果不是「學民思潮」的幾個中學生發起遊行、集會,對抗「國民教育」在港推行,可以預見,九月初,那些建制團體的「愛國宣傳」活動或比賽將會如雪片般,飛至各中、小學的老師手中,到時候,我們這些老師,是否有足夠的批判思考能力去拒絕這些「洗腦」活動在校園發芽,還是,老師已有一些他們學校才知道的「隱藏的議程(hidden agenda),假「教育」之名,卻不行「教育」之實,硬要學生「積極參加」,人人交出報名表,得獎後並要在學校網頁上大書特書,標榜學生學業成就以外的煇煌成績,為的就是那一些不為人知的潛藏理由?





[1] 見港鐵網頁:http://www.mtr-shatincentrallink.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