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年少不輕狂的《未夠秤》(lessons in dissent)



上星期四,筆者與學校的中四同學,一同觀賞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入選作品:《未夠秤》(lessons in dissent)。

這部由英國年輕導演Matthew Torne拍攝的紀錄片,找來兩個投身社會運動的青年人:學民思潮的黃之鋒和社民連的馬雲褀(馬仔)當主角。二人性格截然不同,際遇各異,卻在近年波譎雲詭的香港政治社會中擔演不同的角色。黃之鋒在「反國教」一役後,鋒芒畢露;相反,馬雲褀委身社民連,默默耕耘。兩人的這個年紀,本應在校園裏應付學習和功課,卻選擇走出來,為社會的不公義發聲,令人敬佩之餘,亦令我們這些所謂「大人」汗顏。

導演通過六節課堂(lessons),刻劃了兩位青年人的言行舉止,都與一般同齡人不同,他們對自己投身社運有清晰的理念,下的每一個決定都義無反顧。當黃之鋒談到社會對學民思潮出現的看法,他不斷強調「年紀」是他們的最大本錢,青春容許他們嘗試;容許他們犯錯;容許他們爭取。

此外,導演透過兩個青年人的角度,歌頌香港人為自己出生地而努力站出來的勇氣。也許,電影亦寄存了一句潛台詞:不要再說香港的新一代是「港孩」了,他們比起父母一輩,更勇於爭取,更敢於發聲。其中一位主角「馬仔」人較沉默,15歲便輟學,留有一把長髮。如果他走到街上,準會被香港的一般家長視為「邊緣少年」。可是,真實情況是,他為了理想,走出來為基層市民爭取社會公義,不惜每晚睡在社民連總部,每次遊行,都推著重甸甸的器材,跟在隊尾,默默付出。他的形象與行為不能混為一談,況且,以貌取人,只表示香港人的膚淺,馬仔做人做事,可一點不放縱不輕率。至於另一位主角黃之鋒,在「反國教」運動中差不多以一人之力,號召十二萬香港人上街,佔領政府總部,風頭一時無兩。其實,他只是個閒來愛上網,下課後去補習的鄰家男孩,只是常在facebook留下對社會現狀的片言隻語,因緣際會之下當上社運領袖,其實他絕不是一位想出風頭的人。電影其中一段拍攝了黃之鋒在「六四」燭光晚會舉行前,花盡唇舌四出致電邀約朋友出席集會,正正折射出黃之鋒實在是一個務實青年,一點也不輕狂。

電影的主旋律是香港近十年政治發展:反二十三條立法、七一大遊行、反國民教育科,立法會選舉,政改諮詢。這些關乎香港未來發展的事情,都像一部又一部預視情節發展的劇本,有主角、有配角,有起承轉合,結局或稍有不同,但過程絕對大同小異,就是:政府提出,市民反對,政府一意孤行,市民團結反抗。電影的畫面出現了成千上萬熟悉的香港人臉孔,那幾條香港人絕不陌生的遊行路線,還有,是那些香港人可以倒背如流的遊行口號。

這不是一部情節虛構的電影,而是一部切實紀錄了香港近十年發展的紀綠片,是英國導演送給香港人的禮物,讓我們反思過去,展望未來。導演花了很大篇幅交代兩年前發生的「反國教」運動,那段使香港人一看便感動的歷史,就是我們真正的集體回憶,而不是星期日一家人走進歷史博物館看那「香港故事」。那年,「反國教」就像一塊鏡子一樣,而「學民思潮」的年青人就像指着沒穿衣的國王的孩子般,把一些人的無恥的咀臉揭露了出來。

電影結束前,兩位青年人表達了社會運動的啟示,黃之鋒認為最重要是「堅持」,雖然每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越多人走出來,便有成功的機會。不錯,兩年前,「學民思潮」便向人們示範了沒有事情是不可能的。紀錄片雖沒有明確指出這場繼「反23條大遊行」之後的重大人民勝利,是怎樣成功的。然而,從片中內容可以得知,就是到了歷史的關鍵時刻,那些終日嗌着口號的政黨對「洗腦教育」都無動於衷,最後竟由「學民思潮」一眾青年人發起的絕食行動,帶來了巨大的道德感召力量,喚醒了躲在鐵屋中的香港人,令他們重新走上街頭,捍衛這片土地。如果沒有青年人的堅持:堅持暑假不去玩樂,反而去了狙擊一眾高官:堅持放學不去補習,反而去了遊行示威,那麼,2012年9月,學校便要推行這種只有「國家」,沒有「國民」的所謂教育了。

當日,黃之鋒亦有出席放映後的座談會,並說出電影中未說的話。他對着在座的中學生,呼籲他們多關心社會,發表意見,青年人有的是青春,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不錯,民主自由,從來都要自己去爭取的,不能靠別人施捨,誰說他們不可能?




從我的 iPad 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