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城市面貌下的一道疤痕



政府在928日首次公佈了「貧窮線」。而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930日在報章撰文,指出香港約有102萬貧窮人口,貧窮率為15.2%。她亦有進一步指出,縱然「最低工資」已立法,但當中仍有大部份人屬「在職貧窮」類別。《香港首次制定官方貧窮線——作用和價值》

輿論普遍認為導致今天這個局面,主要原因是基層市民開工時間不足、一人工作卻需要供養多名子女、加上近年內地「自由行」旅客來港「掃貨」,加速物價飛升,樓市租金又長期高企,因此他們縱使努力工作,生活仍捉襟見肘。這些全都是香港社會理所當然出現「在職貧窮」的表面原因。然而,我們若把視點放回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香港這個號稱最完美資本主義社會,已然在政商齊齊唱好的日子中,隱隱然見到一條經濟發展的裂縫,撕開了香港人的生活。其實,後福特主義(Post-Fordism)社會的資本累積方法,已越趨彈性。在全球化的衝擊下,跨國企業為了賺取最大利潤,於是把一連串的工序外判,實施全球分工,加上「大眾市場」退居次要地位,文化工業的興起,配合二十一世紀,消費主義吹起的信用咭借貸泡沫,令商品市場把大筆資金放在產品的設計上,自不然要把勞動成本降至最低,遂令工人的工資下調,工人的議價能力越來越低,只能被迫領取與付出不成比例的微薄薪酬。

由於企業的成本全放在生產上游的科技管理和產品設計上,結果承擔不了日漸增加的工人薪酬,於是工廠生產線紛紛北移,政府惟有無奈地天天高喊發展「知識型經濟」社會,推動「創意工意」。與此同時,樓市租金推動物價通漲,基層市民的入息,根本不能應付日常生活。可惜,二十一世紀的首十年,政府在社會政策的制訂上交了白卷,甚至要延至2010年,社會經過幾番擾攘之下,才有「最低工資」立法。

前中策組顧問顧汝德的新書《繁華底下的貧窮:香港施政失誤》正正指出以上情況。香港的外滙儲備全球十大,卻不好好檢討貧窮政策,反而憂慮香港會變成福利主義,最後,政府這十年下來光陰虛渡,樓價越升越高,稅越收越多,香港人的入息中位數卻十年來未有吋進,導致今日社會出現了這個矛盾而統一的名詞:「在職貧窮」!

明乎此,「在職貧窮」這個現象,絕不是近年才形成的,而是資本主義改朝換代的一刻必然出現的結果。可是,政府未能預視社會狀況因全球經濟運作邏輯的轉變而日益變壞,延至今天才制訂「貧窮線」。期望政府跟着能推出一連串的扶貧措施,使香港的貧富懸殊,不致成為繁華璀璨的城市面貌下,深深的一道疤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