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我(唔)想呢度有個車站


我想火車可以響呢度捐過去。
我想火車響呢度過海。
我想由東至西「必」一聲就到。
我想呢度地下有車搭。
我想呢度就有個車站。
我想駁駁駁駁(N咁多個「駁」字)埋哂。
沙中線,貫通香港東西南北,完成香港新生代鐵路網。

以上對白出自最新的地鐵廣告,標題是:新生代,鐵路網,初次觀看,充滿童真,再次觀看,有點不對勁,充滿「霸權」味道。

為了配合宣傳效果,突出「新生代」這個標題,廣告刻意起用一班童角擔演,也許天真瀾漫的表情,加上稚氣的語音,最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再把小孩喜愛的「變形金剛」、男孩子愛砌模型等元素放進去,加上畫面上拼圖式的設計,把宣傳效果押在孩提時代的玩意層面,把興建鐵路帶來的美麗願景,刻意以「希望」作包裝。

不過,小孩子一句:「我想呢度有個車站,我想呢度有……」,打破了小孩乃至成人的夢想,令人們再聯想到「地鐵霸權」為社區所帶來的滋擾。借用意大利哲學家葛蘭西(Gramsci)的「霸權」(hegemony)說法,地鐵公司向來以標榜「快捷、舒適、方便」等特質,令市民甘心投進她的商業國度裏。試想想,香港人每天有多少次走進這怪獸的口裏?我們看到多少地鐵站內的消費廣告意象?那些形形色色,無處不在的廣告,已經無聲無息地滲進我們的生活裏。我們竟理所當然地全盤接受,甚至乎習慣了在地鐵沿線的商場消費和閒逛。其實,地鐵這隻無形之手已經一早透過與地產發展合謀,改變我們的空間構造,徹底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模式。

粗略估計,大部份港鐵站上蓋或附近都有大型商場連接,因此,假設香港人居於鐵路沿線,上班地點也在鐵路附近,他一星期五天,便要面對無數的廣告商品,眼中只有消費。生活的起居飲食,娛樂消費便以地鐵為中心,久而久之,沒有地鐵的地方不會去,地鐵不到的食肆不會光顧。於是,地鐵變相將一批又一批人送進商場消費的呲牙咧嘴之中。更甚者,興建鐵路時,已因著「發展」之名,把社區搞得天翻地覆。

因此,廣告中透露的信息,昭然若揭,就是要告訴我們,地鐵愛在哪裏建站便在哪裏建站,愛在哪過海便在哪裏過海,因為,這是人們的企盼,是「新生代」將來生活的體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