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看昆頓‧塔倫天奴(Quentin
Tarantino)的電影,除了震攝於其凌厲血腥的暴力美學之外,還有那善惡到頭終有報的電影主調。而這種善惡觀卻又不是放在絕對的大是大非上作道德審判,而是一種本於行俠仗義同仇敵慨的人格反射,例如《危險人物》中布斯韋利斯本可藉機逃走,卻仍回頭拯救那個追數債主黑幫大佬,免其受辱。結果,令他難以置信地逃過一劫。
除了必要的血腥暴力,就是以這種價值觀貫串其所有電影,幾乎沒有一個角色的演繹不跟隨導演這種直觀方式發展下去。因此,他的電影角色,應死則死,死不足惜的人,留一分鐘也多餘;應生者生,命不該絕之輩,導演總有方法把他們留下來。《冰天血地8惡人》也正是述說着這套道理。
坦白說,電影上半段有點沉悶,各個人物的對白太多,嘮嘮叨叨,看得人眉頭一縐。這也許是導演的本色,發揮得好的時候會令人看後印象深刻,例如前作《黑殺令》一眾角色說故事則極為精采,《危險人物》中「金錶」的由來也使人拍案叫絕。不過,此戲中段則漸入佳境,回復了導演的一貫水準,說故事的技巧和層次皆令人嘆為觀止。
電影最令人象深刻的是Sammuel
L Jackson飾演的黑人捕快角色。他本也不是好人,當然也不全是壞人,眼裏縱然只有錢,但偶爾也講一點道義。一方面,他不喜歡賞金獵人同行「吊頸佬」(Kurt Russell飾)的唯利是圖,樣樣計較。卻又沒有忘記他肯收留自己上馬車,自己得以避過凍死道旁的厄運。後來,他又放過了自稱候任紅石鎮警長(Walton Goggins飾),原因是他不是下毒的元兇。可是,他又會對戰爭的老敵人講出他如何虐待其兒子。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報應」一回事,那麼,當他最後被敵人打爆了蛋蛋,觀眾也不會感到意外。
電影的影像突出,尤其是後半段,充滿腥風血雨,看慣了的影迷當然不當是甚麼一回事。反而,電影中的兩個意象令人深思。開首一個鏡頭,冰天雪地的白茫茫景色,出現了耶穌被架十字架,接着有一隊人馬疾馳而過(後來才知是一班惡煞),一種強烈的善惡對比,油然而生。還有,那封林肯寫給賞金獵人的親筆信。這封信貫徹了全片主題,林肯及其思想,除了代表了當時維持人心的正義思想之外,也是美國的立國精神,可想而知,這封信連一介草莾賞金獵人都珍而重之,貼身攜帶在身邊,這種精神感召力,由古至今,無遠弗屆。不過,在生死肉搏的當刻,赤裸的人性互揭陰私瘡疤之際,最大的意義是求生,甚麼道德,甚麼公義,其實都不在考慮之列,或許可以這樣說,善惡觀念,應是在生存下來之後,才可以再提。
近日,一場普通的立法會公聽會,有港人速讀三分鐘,概括了特區政府劣績班班的施政謬誤,她的字字珠璣,網上爆紅,火速被網民稱作「火爆姐」。當中最令一眾網民「like」爆的是:「呢個世界有一樣嘢叫做報應」。本來,21世紀現實社會再提這種中國小農社會的宿命論,事實有點啼笑皆非。可是,今天香港社會的世道沉淪,禮失求諸野,有人重提「報應」這回事,彷彿又有種極大的牽制力,對着那班倒行逆施的人:「若然不報,時辰未到」。假如香港的未來是一部昆頓‧塔倫天奴式的電影,這句話必會應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