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場觀看電影《失蹤罪》(Gone Girl),絕對是因為導演大衛芬查(David Fincher)。他擅拍懸疑電影,在營造氣氛和劇情佈局上,都別出心裁。這部電影除了貫徹其一貫風格之外,電影還特意透過人生中最親密的婚姻關係,去探討人性中的險惡,結果是,連導演也不能在電影中告訴大家,究竟這是應然還是必然的人性?
電影圍繞一對結婚五年的夫婦Nick (Ben Affleck飾)和Amy (Rosamund Pike飾)的感情生活為主體。對這夫婦,男的只是消閒雜誌的作家,而女的則是哈佛大學的高材生。故事講述這對由回流密蘇里的夫婦,五周年結婚紀念日那天,Nick回家後發現家裡妻子失蹤開始,發展成電影中段,警方發現謀殺的證據越來越多,Nick的嫌疑越來越大。
一宗「失蹤女郎」事件,本來是充滿懸疑,滿佈伏線的,這麼好的材料落在大衛芬查手上,絕對能夠拍出緊張氣氛。事實上,電影的前半部,導演確曾施展一貫技法,欲營造失踪的懸念。電影簡省了原著中複雜的敘述,可是吸引力亦減半,只透過夫婦結婚週年的線索,帶著觀眾一起找尋這個失蹤女郎。原本有點沉悶的氣氛,給男主角的婚外情打破,為劇情再加添一堆問號。至此,敘述回到女主角身上。導演敢於創新,竟把懸疑片的一條公式打破,在電影的中段便說出真相,觀眾提早弄清女主角為何失蹤。明顯地,導演志不在拍攝一部因循的懸疑偵探片,而是要突破自己,用懸疑手法去交代人性的黑暗,探討愛情關係背後的種種競爭和計算。
男女主角由結識到結合,本身就是一種競爭過程,往往在於突出自己,表現自己,多於理會別人的感受。女主角Amy一再在婚姻紀念日中故作神秘地給予丈夫一些提示,希望他能猜到是甚麼禮物。過程中,其實就是一種遊戲的競爭方式。至於Amy對丈夫的不滿,從而設計圈套讓丈夫身陷險境,則只是把遊戲的範圍和程度擴大而已。
拉斯奇(Lasch,C.)在《自戀主義文化》一書中,指出自戀的人,對過去及未來都不感興趣,反而沉醉在不斷「誘惑—滿足—誘惑」的吞噬式生活之中。女主角Amy便是一個絕對自戀的人,她彷彿沒有同理心,不理別人的死活,只知道一切要在她的掌握之中。因此,別人,包括她的丈夫,在她眼中,都只是遊戲的一部份。而遊戲的目的,是因為她難以忍受平凡,要做一些奇特的事去得到別人讚賞,從中找到滿足感。是故她在失踪期間,在電視中看見丈夫的窘態,報道的排山倒海,特別令她感到雀躍。自戀的人,更極其重視他人的評價,因此,她的嫉妒心特強,不容別人向她作惡意批評,會向女房伴的飲品吐口水。
後來,她因為錢給別人搶了,於是投靠她的前度情人。本來,她可以待案件告一段落後,與情人到希臘展開新生活。可是,她的自戀,又令她不自覺地興起念頭,重新投入這種殘酷的競爭遊戲生活裏。電影的關鍵在於末段,女主角坐在情人家中,看着丈夫上電視懺悔的經過,那種緊張和專注的神態(不自覺地吃了情人的布甸),觀眾或會懷疑她是否良心發現,仍然眷戀這段關係。但如以自戀心態分析她的舉動,便發現她這個選擇,其實貫徹了她的自戀心理特徵。這亦解釋了既然她這般憎恨這段婚姻關係,怎麼不早早一刀把丈夫殺死,或乾脆離婚,還要精心設下一個局,讓丈夫一步一步泥足深陷?
21世紀的消費社會,利基市場(niche market)的出現,讓人彷彿擺脫了群體的單一性,紛紛強調個體的獨特自主,社交網絡軟件如Facebook、Instagram的推出,儘管令人們的溝通更緊密,但亦或多或少出現個人化表現,「攞like」、「unfriend」、「自拍」等行為,某程度上都有點自戀成份,衝擊着現代的人際關係。假如親密關係都如這部電影一般,只剩下自戀誘惑,那麼,我們是否需要重新考慮從傳統中尋回道德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