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聯宣佈將於9月22 日,發起大專院校罷課,抗議人大常委會為政改「落閘」,以喚起市民對政改的關注。而學民思潮將發起中學生於9月26 日罷課一天,並到公眾地方參與集會和舉辦「街頭教室」。《明報》(2014年9月13日)
開學至今,學生不只一次問我:我哋可唔可以罷課?罷課為的是甚麼?當然是向人大政改「落閘」表態,整個套路,其實與戴耀廷發起的「佔領中環」有點相似,同樣要承擔後果。佔中的最壞後果是坐牢留案底,而罷課則可能是記過。建制中人,包括學校領導層,大可如特首梁振英般說:守法和犯法之間無中間地帶。佔中就是犯法,學生罷課就是曠課。然而,問題是,究竟香港自詡「公民社會」,那麼,社會能否分清是非黑白,真正懂得公民的責任,甚至公民抗命的真諦?分得出甚麼叫公義不公義嗎?如不,社會只能繼續「玩假」,教育界精英更只會以「救救孩子」或是「學校是學習的地方」這些空洞能指去佔領道德高地,老師面對兩難式問題:罷或不罷,只會繼續和稀泥,就算心裏佩服學生勇於表態,自己卻又為了某些原因而選擇顧左右而言他,甚至顛倒黑白,窩囊廢得很。其實,一句到尾,支持或反對,就是這麼簡單!
教育界如何看罷課?「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林日豐認為,中學生大多未滿18 歲,議會既不支持、亦不鼓勵中學生罷課,但假如有學生罷課,學校可以考慮行使酌情權。」至於有25間中學的中華基督教會,則表示:在政治議題上,不鼓勵師生以罷課來表達訴求,但會尊重各人有不同觀感,希望「用愛作為解決辦法」。《明報》(2014年9月13日)當然,還有聖公會的強硬立場,決不同意學生罷課,認為學生只有病假和事假,罷課不是理由,可作曠課論,亦不准學生在校內佩帶黃絲帶,口脗如中央政府。
甚麼叫「不支持、亦不鼓勵」?表示中立嗎?「用愛作為解決辦法」更虛妄得很,接近假道學。為甚麼沒有一位校長或老師站出來,撇撇脫脫地說:我支持學生。學生有自由意志,勇於表態,怎會是壞事呢?為甚麼罷課要作「曠課」?他們是躲在家中上網打機嗎?他們是到球場踢波嗎?只要他們是經過思考,知道後果,決定去做公義的事,有甚麼問題?掛上黃絲帶表態支持「真普選」會視為「校服儀容不整」,才是問題,因為這是成年人世界的偽善。如果我是學校領導層,學生如有需要罷課,學校應列出一連串程序和安排,大前提是先得到家長同意,並且考慮以哪種方式支持,其他組別如公民教育組和通識科可舉辦活動,讓學生認識這個課題,作為做與不做的理據資料。
其實,我們成年人應要做個好榜樣,做人做事都要勇於表態。可惜,我們開會時卻總愛曖曖昧昧。例如教育界的會議不比別的界別少,而且,很多時會議時間非常冗長,冗長還不要緊,最怕是既冗長又空洞,十多二十項議程,到頭來,議決的一項也沒有,為開會而開會。會議變得如此務虛,除領導人「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之外,還有,這結果,或多或少是我們這種想說又不敢說,表態又怕承擔的習慣造成的,久而久之,更變成部份同儕的價值觀,做事不上身,說話和稀泥。想不到,中學生罷課一事,又成了一塊照得我們兩面不是人的鏡子。
如果我們把「罷課」這個近日社會經常爭論的焦點,放進會議的議題裏,套用在香港人不想「表態」,慣常中立,模棱兩可的說話邏輯裏,種種「假大空」滑頭說話之下,更顯得學生勇於說真話,大無畏精神的可敬。此外,這也是一次很好的學校管理方式的示範,證明哪些是優質學校,哪些是封閉學店,誰才真的能夠培育獨立思考的學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